系列报告,接上一篇
普通院校由于生源质量,师资水平,所在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情况的限制,希望通过产教融合提升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但由于政策允许的探索空间不大,难以吸引用人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工作困难较大。
部分已经开展了产教融合工作的高职院校,为了迎合教育监管机构的要求,采取的产教融合形式往往不适合院校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缺乏对合作企业的科学筛选、对合作内容的完善设计和合作成果的量化检验,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例如,订单班的理念是企业带着明确的用人需求,提前与学生签约,院校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但现实情况中现有订单班的合作企业,很多是培训机构和企业的教育业务部门,毕业生不会真正签约成为合作企业的员工,实际合作内容是向院校提供教学服务并推荐毕业生去其他企业就业。
教育监管部门提倡发展产业学院的初衷是希望院校和企业以混合所有制形式成为利益共同体。现状是,混合所有制的合作模式目前在公办高职院校难以落地,产业学院的合作内容往往以企业提供教育资源、教师、实训机会为主。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具有人才要求高,技术更新快,市场竞争激烈等特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不强。随着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快速演化,细分市场壁垒不断被打破,平台型企业持续扩张赢家通吃,大部分企业经营和发展面临很大不确定性,难以建立稳定的盈利模式,企业失败概率高,生命周期普遍较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承担较大经营压力,难以在无法确保稳定生存的前提下,进行长期规划,参与周期较长的教育事业。
探索型和前沿型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需求最高,渴求复合型人才,重视招聘海内外名校和双一流院校最优秀的毕业生,这部分企业通常不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参与产教融合的动力来源于提升教育业务部门的业绩,培养潜在客户和市场,响应政府激励政策。
成熟型企业有一定动力参与高职产教融合,但不愿从人才角度合作,而是倾向于销售教材、设备、系统等教学资源获得业绩。
服务型企业员工流动率较高,对应聘者学历背景重视程度偏低,大部分愿意接受二本院校与高职院校的优秀人才。企业普遍反映毕业生实操能力不足以立刻满足岗位要求,希望高校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型技能。因此,部分对技术人才需求量大的企业,如项目外包公司,有较强动力参与产教融合,希望招收足量的实习生完成基础性工作,并培养学生提前熟悉自身的业务流程,毕业后直接成为正式工程师。
成长型与自由型企业的数量众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每名工程师承担的工作压力大,基础性工作通常通过外包完成,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紧张。由于行业技术更新速度快、竞争激烈,企业难以判断二至三年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周期普遍在二至三年,因为担心毕业生所掌握的技能不再是企业需要的,因此不愿参与产教融合工作。即便参与,企业也倾向于轻度的合作方式,如在最后一学期招收学生实习,或向院校销售教学资源、派遣工程师教学、进行师资培训等。
参与过产教融合的企业普遍反应,毕业生选择留在企业工作的比率往往达不到满意的程度,导致企业不愿意投入资源参与人才培养,但人才需求没有得到全部满足。另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人才供需变化较大,技术人才流动率高,软件外包类公司的工程师流动率甚至达到30%至40%。对企业来说,通过产教融合培养的毕业生如果在一至两年内离职,就显著削弱了降低人力成本的效果。在这些负面因素叠加影响下,企业很难通过产教融合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导致企业与高职院校建立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从教学管理角度看,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工作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师资安排和激励等问题。常见问题包括:教师学习新技术动力不足、不愿在产教融合工作中承担更多任务、不能正确定位自身在产教融合工作中的角色等。
公立高职院校在现有体制下,受政策影响,可对教师采取的激励措施有限,目前产教融合工作中,教师的积极性主要源于自身的职业追求。教师普通缺乏长期企业技术岗位工作经历,掌握的专业知识较为陈旧,开展数字化应用型技能的教学面临困难。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师生比达不到有效实施产教融合的要求,需要从企业引入工程师主导教学,院校教师从事管理与教学辅助工作。来自企业的工程师往往未受过正规的教育培训,教学能力普遍有所欠缺,在传授知识、课堂管理、批改作业、关注学生等方面完成效果不佳。
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整体参与产教融合意愿不强的环境中,目前较为积极参与产教融合的企业有三类。
第一类是有一定规模的服务型外包企业,此类企业技术人才流动率高,需要招聘大量高职实习生和应届毕业生进行补充,以前端开发、运维、测试等岗位为主。他们希望通过产教融合招收实习生来完成基础性工作,在实习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培养,使学生掌握应用型技能并熟悉实际的工作流程,再对学生进行筛选并吸纳为正式的技术人员。这类企业人力资源策略主要考虑人员成本,希望通过参与产教融合从院校稳定招收在企业参与过实训的毕业生入职,降低招聘与培训方面的费用。
第二类是培训机构,其商业模式是向院校收取费用提供教育服务,涉及教材编写、授课、实训、推荐就业等环节。这类企业了解当地教育监管机构的产教融合政策,拥有完善的合作方案,主动寻找高职院校进行合作。
第三类是拥有领先技术的大型数字化企业的教育业务部门。一方面,这类企业可以向院校出售硬件设备、应用软件、云计算服务等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又可以向院校输出技术与服务,赚取利润的同时提前抢占市场并培养潜在用户,为市场竞争做铺垫。这类企业愿意推荐毕业生到其生态伙伴处工作,协助降低生态伙伴的人力资源成本;还可通过积极参与产教融合来提升企业形象,获得政府资源和政策方面的支持。
完整的产教融合模式需要包含所有必备要素,并形成能够不断自我完善的闭环。这些要素包含做好自身定位,分析地区产业和潜在合作企业情况,明确产教融合的目的与预期效果;依据院校与企业的共同发展目标来制定详细的合作方案,包括合作形式、合作程度、实施过程等内容;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安排、师资安排等教学计划管理;设计和组织进行符合实际条件与学生需求的实训项目;从学生流向、师资提升、教育监管部门评价等多个维度客观评估合作成果,持续改善产教融合模式。
总体来看,这些必备要素中“合作企业”部分完成度最低。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由于院校对当地企业层级、商业模式、技术应用和技术人才供需了解不深入全面,不能根据用人企业真实需求做好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导致开展产教融合目标不明确,对企业吸引力不足。其次,必备要素中“评价指标”部分往往侧重于考虑教育监管部门的评价,而对学生流向、师资提升等方面考虑不足,这种情况导致了培训机构或大型数字化企业的教育业务部门通过制定符合教育监管指标要求的合作方案,更容易同院校进行合作,有真实用人需求的中小企业往往很难参与。
有三个产教融合的探索方向值得关注。第一种是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分层筛选,聚集优秀的学生开展小而精的工坊或精英班。进入工坊的学生由企业工程师负责教学、安排实训,院校教师负责管理。享受优质教学资源的学生可以在各类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院校的口碑,激励其他学生好学上进。实施难点在管理方式上,如分层筛选制度、学生额外费用收取、教师的安排与激励等。另外,这种合作形式可能需要向企业支付费用,对院校的经济实力有一定要求。
第二个探索方向是向全部学生提供选修课与企业实训项目。以某科学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第一学年教授基础知识后,第二学年根据行业主流技术领域开设针对典型技术岗位的专业课程,通过引导学生选择职业发展方向,让学生在第二学年后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第三学年对接当地企业,尽量给所有学生创造企业实训机会。这种合作的关键在于通过前两年的高质量教学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工作能力,显著增强了企业的合作意愿。难点在于院校所在地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需要到达一定程度,有足够数量的企业供院校选择。此外,对生源质量和院校师资水平要求也较高,对产业情况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才能在第二学年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工作技能。
第三个探索方向是地方政府或产业园区提供资源支持,提升企业的参与意愿。具体形式有向企业提供产教融合专项资金补贴,生产办公场地租金减免等优惠措施,激发企业参与的积极性。经过政府或园区的支持,可以吸引有数字化技术人才需求的企业参与产教融合,使院校成为企业的人才池,为校企双方带来收益。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专升本,学校会选择重视数学、计算机基础原理、英语等专升本考试相关科目的教学。受政策与教育环境影响,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专升本成功率约为8%,专升本考试失败的学生通常会努力寻求专业对口就业机会。
高职毕业生从事对口专业的比率为20-30%,其中大部分进入服务级企业、自由级组织或传统中小企业的数字化部门,优秀的毕业生则有机会进入成熟型企业。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为计算机专业开设数据库、HTML5、CSS3、JavaScript等基础课程,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并未根据前端技术发展趋势,教授学生熟练掌握一项框架技能。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高职生源经过多次分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刻苦程度,职业规划发展意识都相对较弱;其次,高职院校受师资水平、体制限制,难以跟踪热门技术并将其引入教学;最后,学生需要真实的企业级项目进行实训来习得所需的技术能力,而高职院校往往做不到充分的产教融合来保障实训水平。
针对这种现状,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寻找不同层级的企业,面向多种类型的岗位进行产教融合工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实训机会。
分类培养思路下,为优秀学生建设工坊或精英班的形式值得提倡。探索型、前沿型和成熟型企业通常不接受高职学历员工,发展良好的成熟型企业也愿意选择双一流院校毕业的员工。
高职学历员工仍有两种路径进入这些企业,一种是通过内部推荐(如在职校友举荐,使毕业生直接获得面试机会);另一种是通过参与服务级企业的外包项目进入这些企业工作,表现优异获得转正机会。
通过筛选优秀学生建立工坊或精英班,院校有机会为这些学生对接成熟型企业,部分优秀和重点院校可以对接探索型和前沿型企业。通过在这些企业的实训,学生也获得了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开展职业生涯的敲门砖,即使不能转正,在这些企业的实训经历也可以为他们争取到更好的工作机会。进入探索型、前沿型和成熟型企业的学生会为院校带来良好的口碑,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合作,并为院校带来更优质的生源,形成良性循环。
针对中上游学生,产教融合培养方案以提升整体素质为主,可以通过引入企业工程师授课,为学生开设岗位班。学生通过四至五学期的课程,具备初步的工作实操能力,达到进入企业实训的标准。最后通过合作企业推荐或学生自行寻找心仪企业实训,让学生毕业时具备进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所需的工作技能。
智城外包网,连接企业需求与专业开发团队。
全流程在线操作,全流程在线工作,全流程在线保障
十年诚信运营,可信实名认证
微信公众号:智城外包网
如对此调研报告感兴趣,请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产教融合资讯。